河灘地插柳條養蠶迎來收獲季

圖①為養蠶基地內,青蠶掛滿蒿柳枝頭。

圖②為農業專家和工作人員在蒿柳養蠶基地采收蠶繭。

圖③為給蠶繭稱重測產。 本報特約記者 李松娟 攝
9月12日,朝陽市朝陽縣楊樹灣鎮農墾集團蒿柳養蠶基地內,郁郁蔥蔥的蒿柳叢中,工作人員正忙著采摘包裹著柳葉的新鮮蠶繭,其中最大的堪比雞蛋,基地里滿是笑聲。“摘蠶繭比撿蘑菇還過癮!沒想到河灘地插柳條能養蠶,真是石頭蛋里長出了金蛋蛋!”工作人員楚學巖興奮地說。
近年來,朝陽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專家積極探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從今年開始,在多個縣區的河灘、閑置庭院嘗試恢復已中斷多年的柞蠶養殖項目。朝陽農墾集團蒿柳養蠶基地原本有35畝河灘地,4月試種蒿柳,8月初投放蠶種,經過30多天的放養,順利進入收獲季。因今年是首次試驗,蠶種投放量不大,預計首批試養每畝效益在1600元左右。
蒿柳根系發達、生長快,對河灘地、沙地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一年種植,年年平茬,壽命可達30年至50年,是防風固沙的好手。其葉片營養豐富,是養蠶的優質飼料,還可實現“一種多收”,平茬柳條可作為牛羊飼草料,柞蠶蠶絲能做紡織原料,蠶繭、青蠶可食用,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首批投放蠶種的基地已陸續開始摘繭,第二批已進入作繭前階段。此次試養成功,是該市“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成功實踐,讓收益很少的河灘地、閑院子變成了群眾增收的“聚寶盆”,為后續規模化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