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接力——“我們替祖輩接戰友回家”
記者 張穎 欒溪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韓中國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現場,莊重而肅穆。
人群中,中國醫科大學學生王藝欽的身影格外引人關注——他懷揣著曾祖父的照片與囑托,以特殊的方式,替曾祖父迎接戰友回家。直播屏幕前的胥東昊早已熱淚盈眶,他的外曾祖父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長眠異鄉70余年的老戰友們“回家”了,外曾祖父一定會很欣慰。
再見戰友一面
王藝欽將曾祖父的照片高高舉起,他要讓曾祖父親眼看到,他牽掛的戰友們回來了。
“我的曾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75年前他與戰友們一起跨過鴨綠江,在激烈的戰役后,很多人犧牲在了朝鮮戰場,再也沒有回來。這成了曾祖父一輩子的牽掛。”王藝欽一邊說著一邊輕撫著照片,語氣中滿是崇敬。
“欲保國家無恙,必先護黎民安康”這是老人回國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家人也會時常講起老人在朝鮮戰場的往事。曾祖父曾在朝鮮戰場上負過傷,腦中一直存留著一塊彈片,可即便如此,他對戰友的思念、對家國的赤誠從未減退。

中國醫科大學學生王藝欽(右一)迎接英烈回家 受訪者供圖
“今天又有30位志愿軍英烈回國了,我把曾祖父的照片帶來,既是完成祖輩的心愿,幫他穿越時空,與他的老戰友們再見一面。同時,也要讓回國的英烈們看看,這沿街掛滿的五星紅旗是祖國對他們的惦念,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些抗美援朝的英雄,我們年輕一代的后輩也沒忘記他們的付出和犧牲。這跨越75年的等待與迎接,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王藝欽說。
王藝欽是中國醫科大學大二的學生,他想通過學醫,用醫術守護更多人的生命。把祖輩保家衛國的信念,換成如今救死扶傷的行動。至于銘記和傳承,他認為那從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去做。

王藝欽在中國醫科大學校史館做講解員 欒溪攝
做新時代“紅醫”傳人
與王藝欽一樣,中國醫科大學學生胥東昊在觀看完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后,心情久久無法平復。他的外曾祖父侯少卿是位戰功赫赫的老革命,十幾歲便投身戰場,歷經渡江戰役、淮海戰役,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又義無反顧奔赴前線,用一生詮釋了“離家懷揣報國志,歸來惟留赤子心”。?

胥東昊100歲的外曾祖父侯少卿 受訪者供圖
他這種無私奉獻,勇于斗爭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整個家族。出生于2004年的胥東昊,從小聽著外曾祖父英勇的故事長大。高考結束后,他選擇了同樣具有紅色基因的中國醫科大學的醫學專業。入學后,多次參觀中國醫科大學校史館,場館里那一件件斑駁的文物默默無聲地見證著那段崢嶸歲月。

中國醫科大學學生胥東昊接受記者采訪 欒溪攝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全面爆發。中國醫科大學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委托為朝鮮戰場培養了687名后備軍醫,學校將這些青年學生統一編為“軍醫期”。受到前輩們的影響,胥東昊說,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他要時刻銘記這份跨越時空的紅醫精神,要像“軍醫期”的學員們一樣,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王藝欽同學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受訪者供圖
儀式現場,當載有烈士遺骸的車輛緩緩駛過,王藝欽高舉著照片與現場群眾一同肅立致敬。這一場跨越時空的“迎接”,不僅是對烈士的告慰,更是兩代人精神的接力——老一輩用熱血守護家國,青年一代以專業力量接續使命,讓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校對:史鳳斌
責編:周藝凝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