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記憶:中國醫科大學為抗美援朝培養最后一批軍醫
記者 張穎 欒溪
走進中國醫科大學近兩千平方米校史館的展廳,宛若走進一條鐫刻著紅醫鑄魂的時空隧道——展柜里泛黃的戰地病歷、墻上斑駁的遷徙路線圖、玻璃罩中磨損的聽診器,無不將一段烽火崢嶸的歲月鋪展在眼前。
這所始終流淌著紅色基因血脈的醫學院校,從抗戰烽火中艱難起步,在山河動蕩里堅守醫者使命,九十四載歲月流轉,那些與家國同頻的校史碎片,仍在訴說著歷史硝煙中的難忘記憶。

中國醫科大學校史館 欒溪攝
最后一屆“軍醫期”
“你為什么要參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朝鮮戰爭的炮火燃至鴨綠江邊,面對教員的提問,17歲的鐘國隆用八個字給出了最鏗鏘的回答。這一年,和他一樣懷揣著“浴血殺敵”信念的687名有志青年,從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央軍委衛生部委托中國醫科大學培養的“軍醫期”學員。
初入軍校時,年輕的鐘國隆心中憋著一股“勁兒”:滿腦子都是上前線殺敵,可當得知自己的任務是留在后方學習醫術,他忍不住直言:“前方正在流血的時候,我躲在這里學習,我接受不了。”
彼時的“軍醫期”學員中,像鐘國隆這樣帶著情緒的青年不在少數——青春的熱血里,藏著對戰場的向往,也藏著對“不能直接沖鋒”的遺憾。察覺到學員們的心思,教員耐著性子與他們促膝長談:“前線的戰士需要子彈,更需要能救命的醫生。你們手里的手術刀,和戰場上的槍一樣,都是保家衛國的‘武器’。”
在中國醫科大學校史館的墻上,有一張近2米長的黑白照片,上面刻著“中國醫科大學軍醫期畢業暨授銜典禮”。“這是專門為抗美援朝培養的優秀軍醫,也是學校歷史上最后一批‘軍醫期’學員。”中國醫科大學校史館講解員王藝欽說。

講解員王藝欽講述學校在抗美援朝時期紅色校史 欒溪攝
根據《中國醫科大學校報》記載:軍醫期學員入學后在沈陽度過了最初半年的政治和俄文學習,就遷往黑龍江省北安市,在這里他們經過專業學習和培訓,成為一名合格軍醫。
1953年7月,板門店談判簽署停戰協議后,軍醫期的學員畢業后,仍有十幾人被分配到了志愿軍部隊里,還有一些留在了丹東志愿軍總醫院,王方杰、馮潔月、吳天一、劉敏生、李昭淑、卿啟榮等均有“過江備戰”的經歷。

抗美援朝期間學校師生為前線運送救援物資 資料圖
如今,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72年了,炮火和硝煙早已遠去,但中國醫科大學和這期軍醫期學員所作出的貢獻不會湮沒,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久彌新。
白衣執甲戰“毒蟲”
1952年2月,朝鮮半島寒意未消,美軍就悍然違背國際公法,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多次投擲細菌武器,企圖擴散疫病,削弱中朝人民的生產力和戰斗力。
面對這一殘暴行徑,中國醫科大學的師生們挺身而出,以白衣為鎧甲、以專業為武器,扛起了粉碎細菌戰的重任,在防疫戰場上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壯烈篇章。
“我們要以白衣戰士的身份,保衛祖國、消滅敵人!”彼時,中國醫科大學校園內,一封封飽含熱血的“請戰書”“決心書”貼滿院墻,字里行間滿是師生們的憤慨與擔當。有的同學還自發編唱歌曲,用激昂的旋律鼓舞士氣,將“抗擊細菌戰”的決心傳遍校園的每個角落。
正如校史館研究室主任張珺茹所言,面對看不見的“敵人”,師生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主動請纓,誓要守住人民的生命健康防線。很快,在校的四十二期學生得到批準,他們背上行裝,奔赴農村一線,用實際行動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源頭阻斷疫病傳播的可能。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醫科大學師生組成的防疫隊 資料圖
1952年2月24日,中國醫科大學召開防疫會議,由衛生、病理、微生物、寄生蟲等教研組和附屬醫院內科教研組、傳染病教研組等建立了細菌戰防御研究組,共30人受命參加。與此同時,學校還成立了若干個“反細菌戰機動小組”——每個小組由病理解剖、微生物、衛生防疫教師及臨床醫生4至5人組成,他們如同防疫戰場上的“快速反應部隊”,24小時值班待命,隨時準備奔赴疫情現場。
機動小組的主要任務是收集敵投的標本和一切可疑物,包括蒼蠅、蜘蛛、蚊子、跳蚤、雞毛、棉花等,之后還要將標本立即送回沈陽檢驗,做昆蟲鑒定、細菌培養,對敵投地區和病情發生地點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和衛生防疫宣傳,對原因不明的死者,在對家屬說服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尸體解剖。
在一年多的反細菌戰工作中,防御研究組與機動小組的成員們始終奔波在防疫一線的各個角落。他們不僅用專業知識粉碎了美軍的細菌戰陰謀,更將敵人的罪證留存下來。“當時收集到的敵空投資料、菌種等關鍵證據,被精心拍照成冊,妥善保存在學校基礎部的微生物教研組。直至1965年12月,部分樣本才按規定銷毀。”張珺茹說。
如今,那段與“毒魔”較量的歲月已過去七十余載,但中國醫科大學師生們在反細菌戰中展現出的不懼艱險、為國擔當的精神,卻從未褪色。這群白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為祖國和人民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
朝鮮戰場上的校歌
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前線,槍炮聲是主旋律,但卻有一首特殊的旋律,曾跨越陣營、回蕩在朝鮮戰場的上空——那便是中國醫科大學的校歌。
這段珍貴記憶被二十四期畢業生陶峰記錄下來,不僅記錄了“同窗”的戰地溫情,更藏著中國醫科大學從抗戰烽火中延續至今的紅色基因。
張珺茹說,陶峰畢業后以軍醫的身份奔赴朝鮮戰場,一次與朝鮮人民軍換防的間隙,兩軍戰士舉辦簡易文藝晚會。正當氛圍漸濃時,一位人民軍戰士走上舞臺,伴隨著熟悉的旋律唱的正是中國醫科大學校歌。如今,朝鮮戰場上的校歌聲早已遠去,但這段往事卻成了中國醫科大學紅色基因傳承的生動注腳。
從抗戰時期背著藥箱輾轉遷徙、在山洞里開課,到抗美援朝時期奔赴前線、組建反細菌戰小組,中國醫科大學的紅色基因血脈從不是陳列在史館里的文字,而是融入校歌、刻進血脈、落在行動中的傳承。
校對:史鳳斌
責編:周藝凝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