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三件套 “地趴糧”站起來了
本報記者 王曉波
深秋時節,在鐵嶺市昌圖縣春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一場“糧食產后減損技術示范分享會”正在進行,20余名農民一邊圍著院子里兩種不同樣式的儲糧倉仔細觀看,一邊聽鐵嶺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所長熊芳芳的講解,“這種叫無動力玉米自然風干倉,是立體框架式設計,最大的亮點是無須外部電力驅動,通過獨特的空氣對流設計,利用自然風就能輕松排出倉內濕氣和熱氣”“這款是離地式立體儲藏裝具,能根據場地做成L形等組合形狀,精準服務傳統穗儲農戶”。
區別于傳統的自建腳手架倉,農民眼前的兩款儲糧倉不再有通風死角。無動力玉米自然風干倉采用全鋼結構骨架,搭配多層鍍鋅網隔板,玉米粒填入后,四面乃至內部能全方位通風;離地式立體儲藏裝具的倉體離地0.5米至1米,從根本上隔絕了地面潮氣,封閉的結構設計,杜絕了畜禽破壞和啃食。
“咱農民就怕三件事:地趴受潮、雞刨鼠咬、糧價因品質低往下掉!”昌圖縣春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東說,自從合作社一年前用上了這兩種組合倉型,徹底解決了“地趴糧”難題,10萬斤糧食每斤能多賣一毛錢,減損增收效果實實在在。
鐵嶺是產糧大市,超80億斤的產量對農戶儲糧能力來說是不小的考驗,部分農戶還延續著地頭晾曬、地攤存放的粗放式儲糧方法,糧食霉變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糧食品質和農民收益。
面對“地趴糧”難題,近兩年,鐵嶺市發改委指導鐵嶺市糧科所等部門創新推出“科學儲糧三件套”行動計劃,構建起“無動力玉米自然風干倉+離地式立體儲藏裝具+主體賦能技術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集成解決方案。
“我們跟著農技員跑了20多個村,蹲在農戶的糧囤旁看、和糧食加工戶聊,最終選定了最接地氣的路子。針對農戶推廣‘風干倉+立體倉’模式,為農戶量身打造科學儲糧套餐,讓‘地趴糧’站起來。”鐵嶺市項目服務中心副主任井紅梅說。
鐵嶺市糧科所把種糧大戶請進研究所,將儲糧難題變成科研課題,成立課題組,并廣泛征集農戶低成本、易操作的儲糧裝具改良方案,邀請經驗豐富的農戶擔任技術顧問。鐵嶺市組建“儲糧技術專家團”,每年對農戶開展科學儲糧技術培訓,并編制《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手冊》。
如今,曾經堆在地上、飽受霉變鼠害困擾的“地趴糧”,在“科學儲糧三件套”的助力下“站”了起來,不僅讓糧食減損提質,更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責編:欒溪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