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4公斤!示范田水稻畝產破紀錄
本報記者 王曉波
“這塊示范田水稻平均畝產達到720.4公斤!”10月12日,鐵嶺市鐵嶺縣腰堡鎮沙坨子村的一片金色稻田里人頭攢動,2025年主要農作物(水稻)單產提升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專家測產現場會正在這里舉行,測產結果刷新了當地水稻單產的歷史紀錄。
測產當日,天氣晴好,由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資深農業專家組成的測產組深入田間,嚴格按照《糧油作物實收測產驗收辦法(試行)》操作。他們隨機選取了代表性田塊,劃定測產區域,現場監督收割、打捆、脫粒、稱重全過程,并對樣本進行水分測定、雜質剔除等嚴格核驗。
經過一系列精確測算,專家組組長在現場宣布結果:“實測面積畝產濕谷重量折算為標準含水量后,該示范田平均畝產達到720.4公斤!”這一數據比以往最好年景增產54公斤,刷新了當地水稻單產的歷史紀錄,現場響起一陣熱烈掌聲。聽到測產結果,負責該村項目協調的“第一書記”葉博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高產并非偶然,這片示范田是“品種+技術+管理”系統集成的成果。
原來,項目精選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水稻品種“遼粳177”,并配套應用了工廠化基質育苗技術,培育出的秧苗健壯整齊。在田間管理上,精準實施節水灌溉、配方施肥以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葉博拔起一株稻穗向觀摩者講解:“你看,穗大粒飽、結實率高,這是每一項技術環節精準到位的結果。”
高產背后有著強大的科技和設施作支撐。項目深度融合“農科教”資源,聯合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將實驗室的最新成果快速應用到田間。沙坨子村連片的5000余畝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田塊平整、道路暢通、灌溉便利,為技術落地提供了完美舞臺。
在現場,從收割、運輸到初步處理,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專家組綜合評估后認為,項目示范區水稻產量較普通農戶種植增長17.7%,周邊輻射區增產2.4%,技術增產效果顯著,為遼河沿岸稻區單產提升提供了寶貴借鑒。“這套技術組合省工、省肥還高產,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沙坨子村種植大戶張龍說。
責編:齊志揚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