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斤兩必爭
本報記者 田甜
秋收時節(jié),在阜新市新邱區(qū)長營子鎮(zhèn)勝利村,剛收獲完的玉米地里卻依然人影綽綽。玉米收獲機經過的地塊上,工作人員劃出一塊兩米見方的區(qū)域,小心翼翼地撥開土塊和殘葉,將散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一一拾起,放入收集袋中,稱重后計算農田的“機收損失率”。
“可別小看這些‘漏網之魚’,咱們阜新玉米種植面積常年在560萬畝以上,要是每畝多損失1%,按畝產1500斤算,每畝就丟掉15斤糧,全市加起來就是8400萬斤。因此要從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損失奪回來。”阜新市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農機化部教授研究員吳則富在一旁解釋道。
為了守住這“斤兩必爭”的豐收,阜新市圍繞著“人”與“機”做足文章。“機器是基礎。”吳則富說,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阜新市累計報廢老舊玉米收獲機519臺,新購入1639臺,占全市在用玉米收獲機的40%左右。“我們鼓勵有實力的合作社及時淘汰帶‘病’作業(yè)的老機器,確保新裝備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秋收。”與此同時,從9月中旬起,阜新市農業(yè)農村局組織技術骨干深入各鄉(xiāng)鎮(zhèn)合作社,開展農機保養(yǎng)指導,確保每一臺收獲機都“健康上崗”。
硬件升級之外,軟實力同樣不容忽視。農機手的操作水平直接決定著收獲質量。為此,阜新市、縣兩級農業(yè)部門將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現場教學、技能比武等形式,全面提升機手的操作水平。
省農業(yè)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員董智則從農藝角度給出減損“秘籍”:“把握最佳收獲時機至關重要。”他指著田間的玉米植株說,“推薦在籽粒含水量降至20%到25%時收獲,此時損失率最低。通俗的判斷標準是:植株中下部葉片發(fā)黃,苞葉自然松散,就差不多可以收了。”
不一會兒,評測組的數據出來了。經過計算,這片農田的機收損失率為1.82%,遠低于國家3.5%的標準。這一結果讓阜新市新邱區(qū)國生家庭農場負責人馮國生欣喜不已:“以前用老機器,每畝地起碼損失50多斤玉米??粗Z食落在地里,真心疼!去年下決心換了新農機,損失降到30斤左右。我今年種了1100畝玉米,折算下來就少損失2萬多斤,相當于十幾畝地的收成,這都是實打實的收益。”
秋收的“戰(zhàn)場”上,隨著機收減損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應用,越來越多的農民將“豐收在田”變?yōu)?ldquo;豐收在手”,糧食安全的根基也更加穩(wěn)固。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