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斤!彰武沙地玉米畝產躥高
本報記者 張銘哲
“這兩天真是忙得腳不沾地!”眼下正是玉米收割的季節,阜新市彰武縣五峰鎮的千畝玉米單產提升試驗田里,同心創展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孫繼剛送走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農民,顧不上歇口氣兒就扎進了田壟。
“今年玉米收成好,機器調度、收割進度、測產安排都得盯著。”盡管分身乏術,望著飽滿的玉米穗,孫繼剛仍掩不住笑意,“想到大伙兒都能多掙點兒,心里就踏實。”
孫繼剛是彰武縣五峰鎮土生土長的農民,與玉米打交道已有20多年。從最初跑收購,到成立公司、組建合作社,再到2020年聯合7家農機合作社和兩家家庭農場成立聯合社,他的玉米事業越做越大。
2023年春,農業農村部開展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彰武縣承接實施國家首批玉米單產提升工程20.62萬畝。一直在尋求突破的孫繼剛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2021年,我在外地看到高產玉米示范田,覺得這項技術好。等到政策一來,我們立馬跟上。”同年,他帶領聯合社全力投入單產提升工程,直接參與項目9000畝,并帶動周邊數十戶種植戶加入。
新技術很快帶來回報。2023年秋收,項目區玉米畝產突破2000斤大關,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增產的關鍵是什么?孫繼剛的答案很清晰:密植。“過去種玉米,每畝保苗約4000株。現在通過密植精準調控,能提高到5500株以上。”孫繼剛指著眼前的田塊說,“尤其是這塊試驗田,我們采用‘北斗衛星導航+寬窄行種植’模式,播種密度達到每畝6000株。”
光“密”不夠,還要“精”。今年,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引進了“遼單1205”“遼單1209”“東單1331”等耐密高產品種,配套水肥一體化系統,實施全周期精細管理。“播種后48小時內滴水齊苗,生長期實施‘七水六肥’精準調控。”孫繼剛補充道。
良種配良法,迎來產量與品質的雙突破。“經專家測產,這片地畝產超過2400斤,比去年有明顯提升!”更讓他高興的是品質的變化,“以前普通玉米蛋白質含量約7%,如今提高到11%以上。品質好了,價格也上去了,每噸能多賣20元到40元。”
從追求產量到量質齊升,孫繼剛和他的聯合社成員享受到了農業科技帶來的豐收紅利。這片曾經因沙化而貧瘠的土地,在現代農業科技的滋養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彰武縣累計實施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50萬畝,今年有望實現總產增加1.8億斤,創下24.5億斤的歷史新高。”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徐剛說。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