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開原老城的新時光

崇壽寺塔位于石塔村,建于遼金時期,有“中國最北邊的青磚塔”之稱。 霍大為 攝

皮匠金文瑞(左)在皮具鋪里給畫家左群介紹皮鞭的制作工序。 本報記者 楊競 攝

在開原老城,像這樣的百年老宅有很多。 王吉庫 攝
本報記者 楊競
特約記者 白琳
提示
鐵嶺市有一座千年歷史的古城——開原。扶余村、石塔村、文廟村和線河村四個村就坐落在開原老城里,現存的城墻遺址、鐘鼓樓、古塔、龍崗書院等都在無聲地講述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皮匠鋪、中藥鋪、百年的老房子都有故事。這座“老而不舊”的古城,已成為安放鄉愁的溫暖地標。
壹 皮匠鋪與那些“絕活兒”手藝人
從沈陽往北大約120公里處有一座開原老城。穿過城門,來到四條大街交會處,那里矗立著鐘鼓樓,是古城的標志。
鐘鼓樓位于老城中心,在秋日的陽光里,傲然挺立。有意思的是,它是老城4個村的分界點。其東南方是文廟村,西南方是石塔村,東北方是線河村,西北方是扶余村。
開原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白崇明告訴記者,鐘鼓樓始建于明初,1484年,因地震而塌毀。1782年,城內商民捐資重新修建。1868年,又遭雷火燒毀,第二年再次重修。新建的鐘鼓樓為磚木結構,高23米,樓起3層,不過,三層樓在1970年被拆除。現存鐘鼓樓為1991年7月重建,高15米。
清晨5點半,青石板路還浸在露水的微涼里,位于文廟村的金文瑞皮具鋪子開始營業了。70歲的金文瑞戴著老花鏡,左手扶著一塊鞣制好的黃牛皮,右手握著磨得發亮的錐子,只聽“噗”的一聲,錐子穿透皮革,將麻線引入鎖眼,他兩指一繞一纏,利落地打了個死結。這雙手,已經與皮革打了50年交道。
制作馬具是件苦差事,單是鞣制皮革就需浸泡、刮脂、晾曬等20多道工序。店鋪的墻上掛著20多種不同型號的鑿子、磨得锃亮的裁皮刀、自制的量皮尺,最顯眼的是一把牛角壓邊器。“這是我開店那年做的,陪了我幾十年,舍不得扔。”金文瑞說,50年來,小到皮鞭,大到馬車用的全套鞍韉,經他手制作的馬具不計其數。當地養馬人說:“金師傅的馬具質量沒的說,你盡管閉著眼睛買,錯不了。”
金文瑞正在趕制一套馬籠頭,手里活計不停,眼睛也不看,全憑手感。他邊縫制皮革邊與記者聊天。如今,有這種手藝的人不多了,不少博主慕名而來進行現場直播。金文瑞也學著建短視頻賬號,閑暇時做線上宣傳,還能接訂單,遇到咨詢皮具養護和制作等問題他也都免費解答。“只要還有一匹馬需要披鞍,我這手藝就不會停。”他常在直播間里這么說。
在開原,“絕活兒”手藝人不只金文瑞,還有“趙家糖畫攤”的老師傅。一把銅勺靠在石板上,時疾時緩,糖漿如絲線般流淌,勾勒出龍、鳳、生肖等圖案,老師傅動作絲滑,如行云流水,以至于每次出攤都會被一群人圍住。這些手藝,不僅是味覺的記憶,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文廟村的早上如一幅緩緩展開的市井畫卷:小吃攤前熱氣騰騰,豆腐腦、油炸糕、黏豆包的香味在秋風中交織升騰,老房子下,幾位老人圍坐一桌,一邊喝著茶,一邊聊著家長里短。秋風吹過臨街屋檐下的風鈴,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村頭修鞋匠手中的錘子敲得清脆,理發店門口的轉燈還未點亮,但已有人在等著理發。這種生活氣息,不是刻意營造的“復古風”,而是延續了幾代人的日常。
貳 “老八景”與守著古宅的人
開原老城里的4個村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游客,漫步在街頭巷尾,從精致的磚雕到古樸的瓦當,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變遷。
“開原老城素有‘遼北古城’之稱,曾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歷史時期的北方重鎮。”開原市作家協會主席劉荻莎說,現存開原老城興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前朝城址基礎上修建。如果從遼算起,開原城已有千年歷史。
咸豐七年《開原縣志》記載,在開原的“老八景”。其中,“古塔朝霞”“線河煙柳”“清河月夜”“黃龍北枕”四景至今仍在。
“古塔朝霞”中的古塔在石塔村。村里有一座青磚塔,名叫崇壽寺塔,氣勢恢宏,造型厚重,為遼金時期所建,距今千年。塔高45.82米,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磚塔,塔身有精美雕刻的雕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國最北邊的青磚塔”之稱。
開原市美協主席左群曾畫過這座古塔。他還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全民踴躍參軍、支前。志愿軍第三十八軍某師的誓師大會在開原召開。當時,師里有個排長叫高潤田,他在出發前,將自己獲得的軍功章等貴重物品細致地包好,偷偷埋在塔下,立誓不立軍功不回來。當他立功歸來時,立即回到開原,來到塔下,欣慰地挖出埋在這里的物品。
“老八景”中的“清河月夜”也在石塔村,也出現在左群的畫中。畫面上,碧波月影,水天一色,泛舟城下,夜色迷人。左群說,自己畫的是開原老城南門外的清河夜景,依據的是《開原縣志》相關記載:“(清河)環抱縣城,色青味美,月印川中,上下一色,故曰清河月夜。”
石塔村里的幾處老宅吸引了大量游客,最著名的是“全家大院”。這處老宅建于上世紀初,有3排共17間房子,還有一個大菜園,四周是高2米的青磚院墻。院門朝南,門口立有兩個上馬石。兩扇厚重的大木門對開,每扇門由一整張厚木板制成,大門上面有一個橫匾,寫著“多福多壽多男子”。
說起老宅,不遠處的扶余村有多處。在扶余村王家老宅,瘦瘦的,稍有些駝背的王松軍正在院子里收白菜,大白菜顆顆翠綠飽滿。看見記者走進來,他熱情地打招呼。他說:“這個老宅是我爺爺闖關東來到開原落腳時蓋的,已有120多年了。”
老宅青磚黑瓦,為明三暗五式結構,歇山頂,共5間,保存完好,墻壁依舊是老式的青磚墻,房頂上的黑瓦也都保持著最初的樣子。難得的是,窗戶依舊保持著老式的木質格窗,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為了保護老宅,王松軍于幾年前在旁邊蓋了3間紅瓦房。相比之下,老宅愈發顯得古樸。他說,這座老宅是他的家,一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房子里有長輩留下的溫馨故事,他舍不得離開。
采訪中,很多當地人向記者提起開原市第四高級中學。因為著名的龍崗書院遺址、孔廟遺址都坐落在這座校園里。
龍崗書院位于校園的東南角,創辦于1879年,是清代遼寧地區18所地方書院之一。校園中間位置是1665年重建的孔廟。“其實,開原孔廟始建于金代,元代時孔廟建在開原老城的北部,規模不大。1392年,明朝在舊址上重建。明末開原成為戰場,孔廟毀于戰火。”校長楊海濤說。
秋風中,夕照暖陽映在古建筑上,使得開原老城愈發厚重。“這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等待著人們去細細品味。”劉荻莎說。
叁 一條河與紫色的農產品
一群孩子走在線河石橋上,一邊走一邊背:“古剎河灣起瑞煙,紋成金泉柳條牽。鶯梭織去絲千縷,燕剪裁來水一川。綠繞橋頭常漠漠,青索波面自涓涓。風吹縐谷隨流曲,黛染春溪雨后天。”這首詩如畫般描繪出“老八景”中“線河煙柳”的景象。
站在線河村的線河邊上,劉荻莎對記者說,線河即是開原老城的金線河。金線河源出古城東北部的泉穴,流經真武廟后,由西南方向匯入清河。金線河河水充沛,從不干涸,因其常年細流涓涓,宛若金線,映襯于兩岸綠柳之中,故古人稱為“線河煙柳”。
線河村有片茄子地,秋風中,紫得深沉的茄子垂掛著,陽光下很顯眼。王靜彎著腰在壟間忙碌。她種下的這片茄子是專門用于零食加工,出口國外。王靜說,家鄉的生態環境好,農業資源豐富,自己創業建立了遼寧禾茂農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新鮮蔬菜和水果為原料,加工成獨特風味的食品,成為韓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國際市場的搶手貨。
說起紫色的農產品,開原的蒜很有名氣。當地曾有一句流傳很廣的順口溜:“鐵嶺的蔥,開原的蒜,遼寧的姑娘最好看。”
“這是產自我們老城本地的四六瓣大蒜,純綠色、口感好、營養豐富,歡迎大家下單品嘗。”走進開原老城街道石塔村黨群服務中心村級直播間,補光燈、麥克風、攝像頭等專業直播設備一應俱全,來自石塔村的工作人員正在以直播的形式向網友介紹老城街道的特色農產品,并積極與直播間粉絲互動,解答粉絲問題。
老城街道副主任吳雪瑩介紹,開原大蒜種植歷史超過300年。以紫紅皮為標志,有蒜香濃郁、耐貯運的特點,因為這里的河水與黑土營養豐富,晝夜溫差大使大蒜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獨特品質。鮮蒜含蛋白質、脂肪及硫化丙烯等成分,兼具營養與藥用價值。
“我們想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把本地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市場,在帶動本地村民增收的同時,也進一步帶動我們的直播平臺發展。”石塔村直播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隨著直播的興起,老城街道不少大蒜種植戶也不斷開拓線上市場,讓這一傳統產業加速向優勢經濟產業轉變。
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街道積極探索電商直播模式,將轄區農副產品引入網絡直播,充分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2023年9月27日,老城街道助農直播間開始了首次直播帶貨活動,老城大蒜、酸菜、黏火勺等熱銷商品供不應求。”吳雪瑩說。如今,直播間里展出的農特產品有20余種,遠銷至廣州、云南、上海等多個城市。
老城街道
位于開原市。下轄的扶余村、石塔村、文廟村和線河村于二○二四年入選遼寧省傳統村落。
責編:曹思洋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