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校園,課后時光變了樣——“好奇心追著我,一起發現新樂趣”
本報記者 田甜 姜雪 曲琦
每天下午的課后時光,曾常常是孩子們與作業“鏖戰”的焦灼時刻。但如今,在我省各地中小學校園里,課后服務的“打開方式”早已悄然發生改變。今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提出,要“提升科學教育在課后服務中的比例”,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進階式、一體化地開展科學類課后服務。記者走訪沈陽、大連、阜新等地多所中小學,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在課后時光中“動手又動腦”,在好奇與探索中點燃科學夢想。
從“補作業”到“做實驗” 課后時光變了
“快看!兔子又在刨窩了!”“今天的菜苗長高了兩厘米!”每天課后服務時間一到,東北英才學校的養殖角和小菜園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孩子們拿著記錄本,蹲在兔籠前觀察母兔行為,研究“光照時長對兔子繁殖的影響”;在菜園里,他們比誰的苗長得快、誰的番茄結得多,儼然一群“小小農學家”。
這樣的課后時光,誰不愛?曾經“寫作業、等家長”的單調模式,早已被一場場充滿童趣與挑戰的科學探索取代。學校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年齡特點,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讓課后服務真正成了孩子們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黃金時間”。
在阜新市細河區八一路小學,一場“血月”天象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六年級的學生們利用課后服務中學到的知識,用簡單的直筒、凹透鏡和卡紙,親手組裝出了“迷你天文望遠鏡”,晚上和家人一起仰望星空,記錄月相變化。“我覺得自己像個真正的天文學家!”學生芊羽激動地說。
“我們把科學教育變成孩子們喜歡的‘游戲’,融入趣味實驗、生活觀察和動手制作中,讓他們在‘做中學、玩中思’。”八一路小學教學副校長奚春澤介紹,“孩子們不僅科學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動手實踐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現在,課后玩科學,好奇心追著我,我和同學們一起發現新樂趣,太開心了!”沈陽市沈河區蓮花街小學學生蘇榮熙笑著說。孩子的轉變,最欣慰的莫過于家長。“以前回家聊游戲、聊動畫,現在滿嘴都是‘為什么’‘我有個新想法’。”蘇榮熙的媽媽笑著說,“有時候他問的問題我都答不上來,還得跟他一起查資料。”作為家長,他們從最初的陪伴者、支持者,慢慢變成了孩子的“科研伙伴”。
從“講知識”到“提問題”課堂角色變了
科學教育不再是老師“一講到底”,而是孩子們“一問接一問”的探索。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路小學,科學教師郝龍的課堂總是充滿“為什么”。“我們備課的重點,就是設計能層層遞進、激發思考的‘問題鏈’。”郝龍告訴記者,當教師不再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先觀察、再提問、最后動手驗證時,孩子們的探究欲望更強烈了。
“孵小雞”是阜新市細河區民族街小學四年級的經典課后服務活動。學生們從家中帶來受精蛋,編號后放入恒溫孵化箱,開啟為期21天的生命守候。
“每天,孩子們都會找一個黑暗的角落,用手電筒照蛋,觀察蛋殼氣室變化、血管生成等。”科學教研組長趙麗麗回憶道,對新生命的期待,讓每個孩子都成了“小家長”。“最開始清理雞糞時,大家都捏著鼻子跑。”趙麗麗笑著回憶,“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開始主動鋪紙、設計‘防漏托盤’,甚至討論起‘如何給小雞造個更舒服的家’。”
有孩子發現小雞喝水總濺得到處都是,立刻提出:“老師,能不能做個只讓頭進去、身體進不去的飲水器?”這個“小問題”瞬間點燃了全班的熱情。畫草圖、選材料、做模型、反復測試……孩子們在失敗中調整,在合作中優化,不知不覺中,工程思維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
“科學教育需要打破‘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這要求教師在課堂角色上的精準轉型,通過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持續升溫。”大連教育學院小學研訓中心科學教研員王晶晶告訴記者。
從“教育托管”到“科學樂園”校園氛圍變了
綠茵場上,“運動員”靈活過人、精準射門。這不是校園運動會的現場,而是大連市中山區桃源小學舉辦的首屆“校長杯”機器人大賽。賽場上奔跑的不是學生,而是由學生操縱的機器人“運動員”。80多名小選手在足球機器人大賽、超燃行動等比賽中過關斬將。比賽剛結束,又馬不停蹄地投入新一輪備戰,全力沖刺大連市第十五屆科技運動會。
和桃源小學一樣,越來越多的學校把科學“玩”出了新花樣。在阜新市細河區八一路小學,一年一度的“科技節”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高光時刻”,科技館的機器人、觀測設備被“搬進”校園,孩子們拿著親手制作的“水火箭”“空氣炮”等搬上展臺,而他們自己則化身“首席講解員”,聲音清脆地向同學和家長介紹自己的發明。
“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火花,往往迸發于一次震撼的體驗、一個頓悟的瞬間。”在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廣義看來,這一刻無比珍貴,“中小學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課后服務既要‘好玩’,又要‘破圈’,帶學生走進科技館、高校實驗室,讓孩子們親手做實驗、造模型。這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鍛煉動手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責任感、合作意識與科學精神。”
屬于學生們的科學夢想,就在這一個個“玩”出來的課后時光里,悄然啟航。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