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會:紅薯種好了 村民的日子就甜了

朝陽市雙塔區他拉皋鎮王杖子蜜薯產業聯合黨委委員王守會說起銷售情況滔滔不絕。
本報記者 曲宏 文并攝
“今年我們蜜薯又豐收了!我們村是褐色土壤,沙土地,就適合種紅薯。但我們村的地少??!”近日,朝陽市雙塔區他拉皋鎮王杖子蜜薯產業聯合黨委委員、王杖子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守會在庫房里看著村民分裝紅薯,帶著驕傲卻略有遺憾地說。
“我現在養成了一個‘毛病’,到哪里先低頭看地,不看人,主要是看看那里的土壤適合種紅薯不?”王杖子村現在種植紅薯2200畝,但王守會還嫌土地不夠多,村里合作社就到別的村流轉土地。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以及我省黑山縣、凌海市都有王杖子村的紅薯飛地。目前已注冊了“王杖子”和“遼西蜜薯”兩大品牌,年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
以前,王杖子村種的全是苞米,村民收入低,村集體也沒啥收入。2017年,王杖子村成立了慧農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試種高粱、玉米、芝麻和20畝蜜薯。為啥種植這么多品種?王守會就想看看,究竟哪種作物更賺錢。到了秋天,幾種作物的收益一比較,還是蜜薯效益比較突出。那就種蜜薯!第二年合作社就種了100多畝蜜薯。隨著效益越來越好,王杖子村的種植規模也越來越大,王杖子村的蜜薯也是越來越有名。
“我種紅薯就是有癮啊。”種了9年紅薯的王守會說,“我們村種出的紅薯到哪兒展覽評比總是拔得頭籌,每到那個時候我心里都特別得勁!”喜歡鉆研的王守會參加會議時結識了不少農業方面的專家,他虛心求教,還把中國農業大學兩位老師請到村里紅薯種植基地,現場給村民講解,怎么種植高產,要注意哪些問題,讓村民聽著解渴?,F在,王杖子村種植的紅薯品種多樣,有白雪公主、絲滑、西瓜紅、瑪莎莉、紅瑤、紫薯、泰子、哈密等。王杖子村種出的紅薯形體也美,紅薯的個頭兒都比較均勻,身形大多是橢圓形的,形體美的紅薯在市場上自然受歡迎。
王杖子村在種植紅薯時,除了除草用人工之外,其余的活兒都靠機械化作業完成,起壟、覆膜、滴灌、施肥等都是一次性完成。秋收時,地瓜秧子直接打碎了還田。
王杖子村是王杖子蜜薯產業聯合黨委的中心村,圍繞蜜薯產業,合作社聯合桃花吐鎮荒地村、白腰村,集中連片種植蜜薯。規模效應凸顯、收益穩定,遠銷上海、南通等地。
“我們的紅薯都儲存在冷庫里,前年的紅薯存到了第二年7月份,售價自然要高啊。” 在王守會的努力下,王杖子村總投資420萬元建了兩棟500萬斤紅薯倉儲保鮮庫,可實現蜜薯12個月保鮮儲存,有效填補季節差紅薯銷售的空白。同時,王守會一直在琢磨著怎樣延長產業鏈,產業鏈長了,效益才能更好。“今年2月初,紅薯每斤賣到2.5元、2.6元,一般畝產7000斤至8000斤,收益提高了一大截。”王守會說。
在產業聯合黨委統籌協調下,王杖子村不但有慧農紅薯育苗基地,還有紅薯深加工基地、網紅打卡基地,現在逐步形成了紅薯育苗、種植、儲存、深加工、網絡電商銷售、紅薯秧繁育的完整產業鏈,一年四季賣紅薯,賣完鮮食紅薯,賣蜜薯深加工產品,賣粉條、蜜薯干,使小小的紅薯實現了高收益,深加工產值突破3000萬元。
日前,他拉皋鎮王杖子蜜薯產業聯合黨委的院子里堆了兩大堆的包裝紙箱,王守會拿著打出來的長長訂單,笑著說幾天工夫箱子就能用完。冷庫里幾名女性村民正在包裝準備發貨的紅薯。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掙錢,一年收入2萬元至4萬元,加上土地分紅,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蜜薯產業為村民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村里和周邊村民致富。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