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緣何成為丹頂鶴遷徙中轉站

遠道而來的丹頂鶴在遼河口濕地歇腳,以儲備充足體力。 景海艷 攝
本報記者 費嘉維
深秋的遼河口濕地,蘆葦蕩泛起金色漣漪,體態修長、身姿優美的丹頂鶴在濕地間或是散步覓食,或是起飛盤旋,與濕地的紅灘綠葦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每年春秋兩季,這樣的場景都會在盤錦如期上演,作為丹頂鶴西部種群遷飛途中的關鍵中轉站,這片濕地為何能持續吸引“仙鶴”駐足?答案藏在地理、生態與保護的多重饋贈中。
盤錦的地理位置堪稱遷徙路線上的“天然樞紐”,恰好處于丹頂鶴從繁殖地向越冬地遷徙的核心通道中點。全球丹頂鶴西部種群多在俄羅斯遠東、中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繁殖,冬季飛往江蘇鹽城、山東黃河口等地越冬,盤錦正位于這條遷飛路線的黃金分割點,既能讓長途飛行的丹頂鶴在此卸下疲憊,又能為后續數千公里的旅程儲備充足體力,這種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讓盤錦成為遷徙途中的“必經站點”。更特殊的是,這里既是南北遷徙最集中的停歇地,也是越冬的最北限,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進一步強化了其中轉站的功能價值。
丹頂鶴是一夫一妻制,遷徙時也多是夫妻結伴,不少還帶著剛學會飛行的小寶寶,長途遷徙既要兼顧自身體力消耗,還要照顧寶寶,這就對補給和休憩環境要求極高。“丹頂鶴遷徙時體力消耗極大,必須快速補充營養,咱們濕地就是它們的‘自助餐廳’!”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工作人員趙仕偉笑著介紹。濕地里隨處可見的小魚、小蝦、甲殼類動物,以及稻谷、玉米等植物籽實,構成了營養均衡的“天然食庫”,能讓丹頂鶴快速恢復體力。與此同時,無邊無際的蘆葦蕩與紅灘形成天然“避風港”,既能幫它們躲避猛禽等天敵,又能減少外界干擾,為它們提供安全的休憩環境。“我們還開通了鳥類救助綠色通道,遇到受傷或體力不支的丹頂鶴,會第一時間開展救助,同時嚴格管控濕地周邊的養殖、捕撈活動,讓丹頂鶴能夠在此安心停歇、放心覓食。”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站長于長斌說。
為了保護和壯大丹頂鶴種群數量,盤錦2012年在保護區開始建立丹頂鶴種源繁育基地,從2016年至今,這里已經成功繁育531只丹頂鶴。同時,從2021年開始,盤錦積極開展丹頂鶴的野化工作,截至目前,共有255只人工繁育并野化的丹頂鶴回歸自然。
從地理區位的天然優勢,到生態環境的物質保障,再到人為保護的堅實支撐,多重因素的疊加讓盤錦成為丹頂鶴遷徙路上的“可靠驛站”。現在,每年冬季在這里越冬的丹頂鶴數量也在穩步增長,2024年冬季監測到越冬丹頂鶴達187只,足以證明這片濕地對遷徙種群的重要意義。
責編:李瑩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省政協舉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課題總結研討會 周波主持并講話
- 省政協舉行“健全規范涉企行政行為的長效機制”月度協商座談會 周波主持并講話
- 省委常委所在部門和單位傳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我省廣大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許昆林主持并講話
-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
- 拾光紀·堅韌長久!習主席等十余年前種下的APEC亞太伙伴林郁郁蔥蔥
- 一圖速覽!“十五五”規劃建議61條
- 學習手記|在亞太這片大海中揚帆前行






